春秋名人-“孔门十哲”之冉耕(蓝网小课堂 308)
2023-07-07 88蓝保健品招商网
一、人物简介:
冉耕(约前544年-?),姬姓,冉氏,名耕,字伯牛,春秋末鲁国人,鲁国郓城(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冉堌镇)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期学者。
孔子弟子之一,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成为孔门四科“德行”代表人物之一,名列“孔门十哲”。后患恶疾,孔子亲往探望,见其垂危,深为叹惜。后世追封郓侯、东平郡公、郓国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确定称号“先贤冉子”,从祀孔庙。
孔子对冉子十分器重,其任鲁国司寇时,冉子曾为中都宰。后,冉子得了不治之症,孔子亲自前去探望。握着冉子的手,望天长叹,悲痛异常。
二、轶事典故:
伯牛之疾:从一个《论语》典故中,得到了什么人生启示?
孔子弟子3000人,精通六艺的仅有72人,称之为“72贤人”。冉耕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还名列“孔门10哲”之一。
相传,冉耕自幼丧父,母子两人相依为命。他自幼聪慧勤快,不仅读书识字,就连种田、拾柴的农活也是样样精通。
16岁时,冉耕辞别母亲,来到孔子门下求学。拜师后,他一面学习六艺,一面帮老师处理事务。因为品德高尚,得到了孔子的赞誉。
《论语》:“德性,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从德性方面看,冉耕在3000弟子中排名第3,仅次于颜渊、闵子骞二人。
有一天,冉耕问孔子:“何为‘仁’?”
孔子回答:“仁,既爱众。你对待自己怎么样,就以什么样的标准对待别人。“就拿治理国家来举例,要广施仁政,轻役薄赋,爱民如子才行。
古人言:泰山可移,民不可欺。说白了,只有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君王才受拥戴,国家才能强盛。
光阴似箭,转眼10年。冉耕把老师的思想和本事都学得差不多了,终于可以出师了。
当时,孔子在鲁国官拜司空。他举贤不避亲,推荐弟子冉耕做了中都宰(京兆尹,首都市长)。
冉耕上任后,积极推行老师的仁政主张,获得了百姓的爱戴。他所管辖的区域,几乎做到了“路无拾遗,门不闭户”的地步。
然而天妒英才,冉耕正要大展抱负之际,他却突染重病。
一开始,只是浑身发痒,然后皮肤红肿,直到毒疹发作,流出臭不可闻的浓液。冉耕只能辞官回家养病,但身体一直不见起色。
孔子挂念弟子,便坐着牛车前来探视。冉耕怕自己的病传染给老师,就坚决不允许孔子进屋。孔子前去探视,他隔着窗户握住了弟子的手,悲戚道:“伯牛活不了,这都是命啊!”冉耕内心哀怨,自己当初抛弃家业苦苦寻道,最后竟落得如此下场……
无奈之下,孔子只好隔着窗户与弟子见了最后一面。这才引出了文章开头的一幕,孔子对即将死去的弟子无能无力,感叹其命运坎坷。冉耕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
初病时,很多好友近邻前来看望,希望他能早日康复。时间一久,探望他的人越来越少,他也变得孤独失望……
从欣赏窗外的美景,到厌恶自己身体的脓疮。一天天被病魔折磨,他开始怨恨上天对自己的不公。可是在老师走后,他坦然接受了自己的命运,从容安然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