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名人-“孔门十哲”之卜商(蓝网小课堂 315)

2023-07-26 88蓝保健品招商网

孔子有位学生成了圣人,国君宰相战神都是他徒弟,还活了了107

“四海之内皆兄弟”这句话,就是他说的。

 img-t

卜商(公元前507年—前400年),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南阳郡温邑(今河南温县黄庄镇卜杨门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名列“孔门七十二贤”和“孔门十哲”之一,尊称“卜子”。

子夏个性阴郁勇武,好与贤己者处,求学于孔子,以“文学”著称。曾任莒父县令,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主张“做官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民效劳”。

孔子去世后,面对孔门丧乱,子夏前往魏国教学育人,收取李悝、吴起为弟子,被魏文侯尊为师傅。

子夏不像颜回、曾参一样严守孔子之道,而是一位颇有经世倾向的思想家。他不再关注“克己复礼”,而是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提出一套延展儒家正统政治观点的政治及历史理论。

周安王二年(公元前400年),去世,归葬于温县,从祀于孔庙,追封魏侯。

 

一、人物生平

 

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

子夏为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如其问《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句,孔子答以“绘事后素”,他立即得出“礼后乎”(即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的结论,孔子赞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

但孔子认为子夏在遵循仁和礼的方面有所“不及”,曾告诫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子夏才气过人,《论语》中保留了他的许多著名的格言。

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百工居其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等。

孔子去世后,子夏至魏国西河(济水、黄河间)讲学,还做过崇尚儒学的魏文侯的老师。

“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 (《史记·儒林列传》)。

近人有以为子夏思想中具有“法家精神”,韩非子称“儒分为八”不及子夏之儒,是因为将之视为法家(见郭沫若《十批判书》子夏像)。

子夏晚年,因丧子而哭之失明,离群索居。

唐玄宗时,被追封为“魏侯”,宋代时又加封为“河东公”。

 

二、主要成就

全面继承孔子

孔子的高徒子夏,在孔子去世后的六七十年间,办学成就与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子夏的教育思想在全面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基础上,又在教育目的论、教学过程论、学习和借鉴历史、慎交益友等方面有发展创新,是上承孔子、下启荀子和《大学》、《中庸》等光辉篇章的重要一环。

 

三、人物评价

活了一百多岁的卜商先哲,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在传播儒家学说上,独立形成子夏氏一派,成为孔门弟子中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人物。他一生中博学笃志,传授五经,后世治五经的学者,大都认为他们的学说托之于卜商的传授;他不但学识渊博,整理和传播古代文献有着杰出的贡献,他更重视躬行实践,讲究道德修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后人留下良好的形象;他晚年西河讲学,离群索居,继承孔子的未竟事业,活到老,学到老。

子夏的生活较为清寒。《说苑·杂言》称他为人“甚短于财”;《荀子·大略》则说“子夏家贫,衣若悬鹑”。但这也造就了他的孤独傲慢和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他说:“君子渐于饥寒,而志不僻;銙于五兵,而辞不慑;临大事,不忘昔席之言。”

别人劝他出仕以改变处境,他表示不愿去争蝇头小利,以免“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子夏表示:“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

子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交友时有一定的选择,所以孔子预言自己去世后子夏会更进步。

子夏的晚年是孤独的,他因丧子而双目失明,《礼记·檀弓上》等说他过着“离群而索居”的生活。

 

 

四、子夏的三位高徒:

 

《史记》记载:“孔子没,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为魏文侯师。”可以看出来,子夏身为孔子的徒弟,作为一名准圣人,他也收了300多徒弟。根据史料记载,他的300多徒弟中比较著名的有一国之君、国家宰相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战神。

 

先来看看子夏的国君徒弟——魏文侯。魏文侯叫做魏斯,公元前472年出生,27岁时继承了祖父的基业。这位魏文侯不但是晋国的三大重卿之一,而且还开创了魏国的霸业,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开国君主。一般正常情况下,历史上的开国君主都不会太废,而且恰恰相反还是位有作为的人,魏文侯也不例外。三家分晋后,怎么发展一直是困扰三国的一大难题。不过魏文侯与韩、赵达成了共识,他表示:“由于赵在北,韩在东,那么韩的发展方向是南面的郑国,而魏文侯便把发展的方向放在了西面的秦国。”

 

公元前425年,魏斯继任为晋国正卿,并任用上郡守李悝实行变法。后来三家分晋,魏文侯任用李悝担任相国,实行变法,进行改革,同时也重视农业,兴修水利,国家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魏文侯礼贤下士,还尊孔子的高足子夏为老师。虚心求教;军事上又任用战神吴起为大将,对外进行开疆扩土,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战果。比较有意思的是,魏国开国国君魏文侯与相国李悝以及战神吴起都是子夏的徒弟。

 

再来看看魏相国李悝。李悝,男,生于公元前455年,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虽然李悝曾经拜子夏为老师,但是他却比较推崇“以法治国”。李悝在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主张明确物品的所有权,鼓励战功;在经济上鼓励农业耕作,非常重视农业发展;李悝一直坚持“选贤任能,赏罚严明”的主张。著名的历史学家班固评价李悝的变法为“富国强兵”的改革。魏文侯时期,魏国能够达到“富国强兵”的地步,其中很大的功劳来源于李悝的变法。子夏的徒弟魏文侯是开明君主,而子夏的另一位徒弟李悝是位善于治国的宰相。接下来就该子夏的战神徒弟吴起登场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将不少,但是能够配得上“战神”称号的却屈指可数,然而子夏的徒弟吴起却是妥妥的战神一枚。吴起,男,公元前440年出生,曾被魏文侯用为大将,在31岁时开启了助魏攻秦的“疯狂模式”。公元前409年—公元前387年,吴起帮助魏国打得秦国一路溃败,夺取了秦国的河西地区;在阴晋保卫战中,以5万散兵游勇打败了50万训练有素的秦兵;这22年,在吴起的“暴走状态下”,秦国体会到了噩梦般的惨败,而魏国的攻城略地却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对外扩张之势又似“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吴起一生经历了大战战阵70多次,取得了60多次胜利,并且从无败绩。环顾整个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能够一生没有败绩的人几乎寥寥无几。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他拜子夏做了老师,并向其虚心学习儒家思想,受到启发后又改革了魏国兵制,创立了武卒制。吴起还写下了与《孙子兵法》齐名的著作《吴子兵法》,他本人还与孙武并称于孙吴。如果说魏国开国时期的“富国强兵”得益于李悝的改革,那么魏国开国时期的对外扩张基本归功于吴起。不得不说,子夏的3位徒弟魏文侯、李悝、吴起配合得非常默契,把国家治理得有模有样,非常给力。

 

子夏就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本身是孔子的徒弟,而且文武双全,收了300多徒弟,也有圣人的感觉;特别收了一国之君魏文侯、国家宰相李悝、不败战神吴起这3位优秀的徒弟,更加值得人称赞;最后子夏还活了107岁,成了历史上一位令人尊敬的圣人。

 

 

赞 0 点击查看原文
下一篇:春秋名人-“孔庙四配”之曾子((蓝网小课堂 316)
最新产品推荐
华北制药有机硒植物发酵饮液

华北制药有机硒植物发酵饮液

南极磷虾小分子肽

南极磷虾小分子肽

同济现货|古方益养本草粉  特膳 祛湿健脾

同济现货|古方益养本草粉 特膳 祛湿健脾

AKG akg 特殊膳食食品 新品 高含量 招商 代工 团购

AKG akg 特殊膳食食品 新品 高含量 招商 代工 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