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列国之鲁国(蓝网小课堂 318)

2023-08-01 88蓝保健品招商网

鲁国(前1043年—前255年),周朝诸侯国,姬姓鲁氏,侯爵,首任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

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西周初年周公先是辅佐周武王,后又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受封于奄国故土,由于周公要留在镐京辅佐周天子,于是让自己的长子伯禽代为赴任,沿用周公初封地“鲁”称号建立鲁国,定都曲阜。

 鲁国起初疆域较小,“封土不过百里”,后来陆续吞并了周边的极、项、须句、根牟等小国,并夺占了曹、邾、莒、宋等国部分土地,成为“方百里者五”的大国。国力最强时,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山东定陶一带,其统治核心区大多位于今山东济宁境内,亦包括泰安南部宁阳,菏泽东部单县、郓城,临沂平邑等市县。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一个重要邦国。

鲁桓公、鲁庄公、鲁僖公时期是鲁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一度与齐国争夺东方的霸主,鲁僖公更曾领导诸侯抗衡过楚成王与晋文公。直至战国初期,仍有数个诸侯国向鲁国进贡。

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历时795年。鲁顷公二十四年(前255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六年后(前249年)鲁顷公死于柯(东阿),鲁国绝祀。

 

一、历史

1周公摄政

西伯昌之子,以发、旦最贤。发即周武王,旦即周公旦。

武王发崩,太子诵年幼,尚在襁褓。周公旦担心武王崩而天下诸侯叛乱,于是摄行君权。

武王的弟弟们见此,都说周公旦肯定要对太子诵不利,想自己当天子。周公旦于是立太子诵,是为周成王,而他则辅佐成王,让自己的嫡长子伯禽到鲁国担任国君,以为屏障,防御东方徐戎、淮夷等蛮夷。

武王发的弟弟管叔、蔡叔疑心周公旦,就跟商纣王的后代武庚一起发难,想除掉周公旦。与此同时,东方的淮夷、徐戎叛乱。齐太公、鲁公伯禽发兵镇压。而周公旦挟天子之师,也平定了管蔡之乱。

周公旦摄行君权多年,营造雒邑,于是迁都雒邑,是为成周。

2伯禽就国

周武王灭殷之后,就把少昊之墟封给了周公,国号为鲁。周公因为辅助成王的缘故就没有前往封地就国,于是让嫡子伯禽前往封地就国。伯禽也就成了鲁国实际的开国君主。伯禽出发之前,周公告诫他应该谦恭下士,不能因为傲慢而失去民心。

伯禽在位四十余年,坚持使用周礼治理鲁国,又加上成王赋予了鲁国“郊祭文王”、“奏天子礼乐”的资格,鲁国因此在立国之初就奠定了丰厚的周文化基础。而在后来“礼崩乐坏”的时代,鲁国则成为了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3西周强藩

周王朝历来有厚同姓、薄异姓的国策,而周成王赋予鲁国“郊祭文王”、“奏天子礼乐”的资格,不仅仅是对周公旦功劳的一种追念,更是希望作为宗邦的鲁国能够“大启尔宇,为周室辅”。这是鲁国在政治上的优势。

伐灭管蔡之乱,平定徐戎之叛,鲁国得到“殷民六族”。而本来是王族的殷商之民,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同时也善于发展经济(商人的称呼,就是来自于殷商之民);而鲁国地处东方海滨,盐铁等重要资源丰富。这是鲁国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

4长幼之乱

历史上,鲁国有过几次废长立幼、杀嫡立庶的事件,始作俑者,或者可以追溯到周宣王。

鲁真公薨,其弟敖立,是为武公。

5隐公居摄

鲁孝公薨,子弗湟立,是为惠公。

鲁惠公的原配没有生子就死了,妾室声子倒是帮他生了个儿子,名叫做息(一作息姑)。后来,惠公听说宋国有个女子生来手掌就有“鲁夫人”的纹状,于是就把她娶回鲁国,是为仲子。仲子为惠公生了个儿子,名叫做允(一作轨)。因有“鲁夫人”的纹状而娶之,隐隐有立她为夫人的意思,则她的儿子允就有可能当太子。

惠公没有立太子就死掉了。年长的公子息颇得鲁人的拥戴,于是他学当年周公旦那样,摄行君位。但是又担心其他人不服,于是立公子允为惠公太子,说是等他长大后就把政权返给他。历史上把公子息称作“隐公”,谥法:“不尸其位曰隐。”

隐公时期,卿大夫羽父位高权重,逐渐掌握实权。但是羽父权力欲太重,渴望与国君平起平坐,何况隐公甚至还不是名义上的国君。羽父就对隐公说,要不您立我为太宰吧(所谓太宰,那就是周天子的王室正卿,就地位而言,跟诸侯平起平坐。)隐公不答应,推托说自己又不是鲁侯,不能做主。羽父说,其实太子允没什么势力,您德高望重,不如顺势就即位好了,我帮你解决掉障碍。隐公震怒,“我之所以当这个家,是因为看到允年幼,担心人心不稳才勉强顶着众人的唾骂来做这件事。本想等到允长大了,我就到菟裘之地养老去。你瞧你说的什么话啊!”羽父被弄得一愣一愣,敢情人家不想夺位?他担心太子允知道这件事,于是急匆匆跑到太子允跟前,来个恶人先告状,谗言隐公想要霸占权位,不会让他允掌权之类的话。太子允心想这还得了,于是授命羽父把事情给解决了。羽父就派人弑杀了隐公。

惠公太子允即位,是为鲁桓公。

 

6三桓兴起

鲁桓公初期,羽父还挺有权势,但是到了后来就不见经传,或许是桓公疏远了他也未可知。

鲁桓公有庶长子庆父、太子同、公子牙、公子友。庆父、叔牙、季友的后代分别是孟氏、叔孙氏、季氏,合称三桓。

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辅佐鲁国文宣成襄昭定六位鲁侯,位列三卿之首,独专国政。

季武子时期,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从不同角度削弱公室的权力:

在位的鲁定公决心削弱三桓,而这个时候三桓内部并不稳定,因为季氏的专权,导致其他两家的不满。定公十年,齐鲁会盟,作为司仪的孔子不仅言谈之间退发难的莱夷之人,更以口舌之利,使得齐国归还汶阳之田。于是,定公以此为契机,重用孔子, 而孔子为了恢复公卿之别、君臣之分,决定以隳三都的方式,逐步消解三桓的强盛势力。季桓子出于防止家臣犯上的考虑,同意隳三都,并派仲由等臣子率兵毁掉自己的费城。

然而三桓之中,孟氏反对,他坚持不毁掉自己的成城,结果定公发兵讨伐,却无法攻下。而定公在季氏的唆使下观齐女乐,败坏礼数,更寒了孔子的心。结果,三桓把公室的坚定拥护者孔子赶出了鲁国。

哀公即位后,想要伐灭三桓,结果反被三桓逐赶,死于有山氏。哀公死后,三桓立公子宁,是为悼公。悼公时期,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直到鲁穆公时期(前415年-前383年),鲁国实行改革,任命博士公仪休为鲁相,遂渐从三桓手中收回政权,国政开始奉法循理,摆脱了三桓专政的问题,重新确立了公室的权威。而三桓之一的季氏则据其封邑费、卞,独立成为了费国。

7楚灭鲁国

323年,鲁景公卒,鲁平公即位,此时正是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之年。鲁顷公二年(前278年),秦国破楚国首都郢,楚顷王东迁至陈。顷公十九年(前261年),楚伐鲁取徐州。顷公二十四年(前255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后七年(前249年)鲁顷公死于柯(今山东东阿),鲁国绝祀。

 

二、政治

1内公子纠后

鲁庄公八年,齐公子纠前来鲁国请求帮助。九年,鲁庄公派人带兵送公子纠入齐和公子小白争位,最终却让公子小白抢先一步进入齐国,即位为齐桓公。齐桓公发兵攻打鲁国,鲁国因此杀掉公子纠向齐国谢罪。公子纠死后,追随公子纠的臣子召忽自杀殉主,管仲则被鲁国送还齐国,齐桓公听从鲍叔牙的建言用管仲为大夫。

 

2曹沫劫盟

曹沫是鲁国人,凭借自身气力大得到鲁庄公的赏识,用他作为将军。曹沫率军三次与齐国对战,三次都被打败。鲁国因此向齐割地求和,但鲁庄公仍然用曹沫作为将军。齐桓公与鲁庄公在柯地会盟,曹沫趁机用匕首劫持了齐桓公要求返回侵占鲁国的割地,齐桓公无奈答应。事后齐桓公有反悔的想法,但被管仲劝阻依旧归还了侵地。这件事被司马迁记载到《史记·刺客列传》中。

 

3夹谷之会

鲁定公十年,定公与齐景公在夹谷会盟,孔子作为鲁国会盟的相出席了本次会盟。会盟期间,齐国本想趁机欺辱鲁国,但是孔子严格遵守盟礼的规章办事并以此斥责了齐国不符合礼仪的行为。最终齐景公迫于周礼的威严与孔子的风范,向鲁国谢罪并归还了先前侵占鲁国的郓、汶阳、龟阴等地。

 

三、军事

西周时期,鲁国对稳定周王朝起了很大作用。

鲁国是保存西周礼制较多的侯国之一,但受当时形势的影响,也展开了一系列变革活动 。如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初税亩”,鲁成公元年(前590年)“作丘甲”,鲁哀公十二年(前483年)“用田赋”,都标志着鲁国租税赋役制度的重要改革;鲁襄公十一年(前562年)“作三军”,鲁昭公五年(前537年)“舍中军”,则标志着鲁国军事组织和君臣力量对比的变动过程。

 

四、文化

1礼乐之国

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清人高士奇语)。

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各国诸侯了解周礼也往往到鲁国学习,鲁国是有名的礼仪之邦。鲁国与周礼的这种密切关联,使得鲁国形成了谦逊礼让的淳朴民风,同时也使鲁国国势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春秋末年,孔子看不惯层出不穷的违背礼乐制度的现象,他希望恢复周礼,推行“王道”于天下,并以礼乐之学教授生徒,儒学于是创立。

256年,鲁灭于楚。然而鲁国的礼乐传统经孔门师徒的弘扬已更加深入到人们的意识深层,它并没有因为鲁国的灭亡而丧失。

2经史典籍

《春秋》

《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史记·鲁周公世家》;

《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

《论语》(二十卷)

《礼记》(四十九卷)

《墨子》

 

四、著名人物

曹沫:曹沫劫盟

柳下惠:鲁国宗亲,春秋时期思想家。

曾参:即曾子

墨翟:即墨子

孔丘:儒家学派创始人

左丘明:史官

公输班:即鲁班,姓公输,名般,班般通用,后世土木工匠与戏班祖师。

 

 

 

五、齐鲁贸易战:

 

2600年前一场惊心动魄贸易战,让西周第一大国沦为小邦,前车可鉴

这就叫杀敌不见血,灭国不用刀,只要让齐国的商品填满了各国的市场,则天下尽在管仲的掌中。总之,贸易战最终还是国家意志、产业结构和经济水平的综合比拼,这才是齐国成为最后赢家的原因。

在西周时,华夏世界有三个传统大国,一个是西周开国第一功臣姜太公 的封国齐国,一个是周武王同母弟康叔的封国卫国,还有一个就是周武王另一位弟弟周公旦的封国鲁国。而由于周公旦既是周初宗室功臣,又是周朝礼制的创立者,所以周成王特别赋予鲁国“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见《礼记·明堂位》)从此,鲁国一直作为周室第一强藩,震慑并管理着东方世界。

 

然而,到了东周时代,由于齐国的崛起,鲁国渐渐失去了东方第一大国的位置,跌到老二老三的位置,但后来又由于齐国两次爆发内乱,鲁国又迎头赶上,成为了齐国霸业的有力竞争者。更重要的是,鲁国和齐国比邻而居,又是齐国进出中原的必经之路,以二国紧密相连的地缘格局,爆发战争是迟早的事情,特别是在公元前685年鲁国干涉齐国内政,出兵欲扶持与鲁有姻亲关系的齐公子纠即位,失败后更导致齐鲁关系紧张到了极点。

 

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齐桓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84年,刚即位不久的齐桓公为了立威,为了报去年之仇,更为了齐国的称霸大业,便派了齐国大夫鲍叔牙率领齐国大军前去攻打鲁国,齐相管仲虽然苦劝,但齐桓公一意孤行,管仲只好让他去碰碰壁。

 

齐国实力虽然比鲁国稍稍强一些,但刚刚经历数次内乱,急需休养生息,积蓄国力,齐桓公此时对鲁国发动战争,实乃不智之举。而鲁庄公特意为他精心挑选了一位猛将兄来好好敲打一下他,这位猛将兄就是在我们中学语文课本里发表了“肉食者鄙”这句名言的曹刿。

 

于是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交战。齐军先鼓,冲锋,曹刿之鲁军岿然不动;齐军再鼓,冲锋,鲁军仍然不动;齐军三鼓,这时曹刿发飙了,他大喝一声脱掉上衣,露出一身钢肌铁骨,径直下车,推开鼓手,一面用力擂鼓,一面大声喊道:“兄弟们,冲啊……”

结果,齐军大败而逃。

 

事后鲁庄公询问曹刿取胜之道,曹刿又发表了一通名言:“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两军交战,有的时候就像两个人打架,先动手的不一定赢。何况齐军深入鲁境,士气本来就容易衰竭,曹刿抓住这个弱点后发制人痛殴鲍叔牙,一战名扬天下,从此荣登后世语文课本,成为我等少年间共同的青涩回忆,同时也为青年齐桓公好好上了一课:

 

正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伐兵。有时候,武力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那么什么才是最好的办法呢?管仲告诉齐桓公:可以用经济手段。也就是我们前面提过的贸易战。

 

然而打贸易战,首要一个前提是要有足够的资金,否则必败无疑。但管仲改革一向提倡低税制,比如在重要的农业税上,齐国两年才正一次税,税率丰年15%,平常10%,歉收之年5%,如遇饥荒,则免税!而在商业税上,其关市税率只有1%2%,因为管仲认为多收税不一定好,因为它是有形的,是直接从老百姓兜里掏钱,有点像明抢,自然会招致人民的不满。最好的办法是偷之于无形,哦不是,是取之于无形。办法就是“官山海”。所谓“官山海”,就是把山、海资源垄断起来,山上出铁矿,海里产海盐,这就是盐铁专卖制度。管仲便是要让政府垄断盐铁专卖,以此“寓税于价”,把税收隐藏在生活必需品盐铁之中,使老百姓在不知不觉中就纳了税,他们既不知情,自然毫无怨言,最终政府的支持率一点儿都不会下降。

 

这样一来,齐国盛产的盐铁,就成了管仲打贸易战的最大资本,这是一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据现代考古发现,春秋是青铜向铁器过渡的时代,按照《管子》书中记载,当时天下剑戟等兵器普遍用青铜(美金),针织用具农具工具则多为铁铸(恶金)。铁作为一切工作之工具,是重要生产物资。齐国经济发达,铁器铸造业极为兴盛,只要把齐国官营的各种铁器的价格增加一丁点儿卖往天下,积累起来就是天文数字。

 

其次,天下每人每日都要吃盐,盐是重要生活物资,而当时中原地区除了晋国的河东盐池,只有齐国临海专门出产海盐,其他国家都没有。

 

管仲于是给齐桓公算了一笔账:

 

当时齐国约有50万户200多万人,中原地区则大约2000万人口。最保守的估计,至少1000万人口消费齐国的海盐。平均每人每月食盐大概3升,每升只要加价2钱,齐国每月可获财政收入竟多达6000万钱!!是当时齐国每月税收收入的两倍!!

 

这是什么概念!?这不就等于“全世界”的人民都在给齐国交税了么!?所以管仲自豪的称之为“煮沸水以籍天下”,煮沸取之不尽的海水,就可以收取无穷无尽的税赋,简直酷毙了。

 

更妙的是,由于盐是微量消费品,“全世界”人民并没有感觉到齐国对他们的经济剥削,仍然孜孜不倦无怨无悔的为齐国输送财富。至于在齐国国内,齐桓公因为外贸利润丰厚完全不用担心财政赤字,这样就可以大量减免农业税与商业税,实现管仲的低税制。也就是说,盐铁价格的上升,不仅不会加重齐国百姓负担,反而让国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这也进一步证明了管仲的“富治思想”,国家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要让老百姓手里有余钱,老百姓手里有了钱,才会从官商那里购买生产生活资料,从而又促进生产,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如果老百姓的钱都被高赋税搜刮走了,拿不出钱买东西,市场就会萧条,就会萎缩,形成恶性循环。

 

需要指出的是,管仲在齐国搞的是盐铁专卖,而不是盐铁专营。齐国并不搞国营工厂,而是将山海资源承包给民间生产,然后由国家统一收购,这样就能控制盐业的销售和产量,进而控制盐价,让国家和百姓都能赚取巨额利润,以免造成后世汉武帝实施盐铁专营而“与民争利”,最终导致国民分裂的恶劣情况。由政府控制专营权,然后将经营权下包给民间商人,以一定比例分配利润,这就是后世非常流行的“资产国有,承包经营”的雏形。

总之,这样一来,齐国就在不压迫百姓的情况下,积累了巨额财富,有钱不一定可使鬼推磨,但措施得当,绝对可以控制别国的经济,进而控制对方的政治,则敌国尽在我彀中,这岂不比辛辛苦苦舍生忘死去打仗轻松的多,有趣的多么?

 

齐桓公对管仲的提议很感兴趣,既可称霸天下,又不用战争流血,简直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嘛,这样好的事儿哪里找去!可是亲爱的仲父干爹啊,咱们具体该怎么做呢?

 

管仲告诉齐桓公:鲁国纺织业发达,跟我们齐国有的一批。现在,我们就要帮他们一把。君王您可以带头让齐国贵族们改穿鲁国生产的绨料衣服,还要带动鼓励全国的百姓都去买,让鲁国人大赚一笔!

 

齐桓公歪着头发傻:仲父你的脑袋没发烧吧,寡人是要制伏鲁国,不是想当活雷锋。而且这样搞的话,我们齐国的丝织业可以大受打击了。

 

管仲笑:君王不闻“预先取之必先予之”乎?我们就是要让鲁国人先占便宜,再来对付他们!至于我国的丝织业,可以由国家收购,绝对不会受影响,而且到时候会有大用处!现在,咱们就先让国内的丝织品完全依赖鲁国进口,这样一来,鲁国的农民就会放弃种田,全去种桑养蚕,或者进城去当织厂农民工……

 

齐桓公突然一下子跳了起来,叫道:好,就这么办!

 

管仲与齐桓公双手紧握,齐声发出了阴险的大笑。

 

很快,齐国成了鲁国绨衣的海洋,世人还以为这是一场时尚风潮,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竟然是管仲的阴谋。

 

于是,made in 鲁”的服装在齐国成为了紧俏商品,价格大涨。

 

然而,管仲不但没有提出反倾销政策,限制鲁国丝织品进口,反而派人去跟鲁国的商人说:你们给我贩来绨一千匹,我给你们三百金;贩来万匹,给三千金。反正越多越好。

 

鲁国的商人怀疑地问:太宰为何要如此?

 

管仲笑:没办法,谁叫齐国百姓喜欢你们的产品呢?反正我们齐国人有的是钱,花都花不完,而且这样你们的政府财政有盈余,就不必向人民征收农业税了,我们这是双赢啊!

 

为了迷惑这些商人,管仲还收受了他们提成,假公济私大赚了一笔。

 

商人们大喜,便开始大量养蚕种桑,并招工开织厂,源源不断的向齐国输送绨匹,以赚取巨额利润。而鲁庄公发现纺织品给鲁国带来的贸易顺差后,也大喜起来。

 

——织业繁荣,政府的税收就多,税收多,寡人就可以大幅减免农业税,让百姓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如此国富民强,何乐而不为?

 

 

于是鲁庄公发布了大量优惠政策,鼓励全国百姓加入到丝织业大军中来。

 

一年后,管仲派人到鲁国考察,发现鲁国已经经济泡沫弥漫了。农村人口全都毁粮种桑,城市人口则全改行开织厂,资金不够怎么办,找地下钱庄借!以前钱庄借钱,庄主还考虑一下借款人有没还贷能力,有没有房产抵押之类的。现在,只要是说借钱搞丝织业的,统统放贷,丝织业现在是稳赚不赔的生意,哪有还不起钱的!

 

这可真是全民大炼钢铁,哦,不对,是全民大织鲁绨。鲁国大城小镇,几乎所有车辆马匹都

被用来运输出口到齐国的丝织品了,街道上的灰土遮天蔽日,如同刮起了沙尘暴,十步之外都看不见人。

 

农业型大国鲁国已被管仲成功和平演变为纺织轻工业发达国家了,其经济发展速度增长的超快,快的都有点变态了。

 

好,时机成熟,鲁国人也该为他们的见钱眼开付出代价了,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一切的繁荣,都是虚假的,都是泡沫,都是管仲的阴谋!

 

果然,齐使回来报告完情况,齐桓公于是立刻改穿齐国丝帛,并声称极其讨厌鲁绨,并放开国库,向老百姓与中原各国低价倾销之前囤积的齐帛,同时闭关,停止进口鲁国丝织品,停止向鲁国出口粮食。

 

两个月后,上行下效,齐国穿鲁绨的人已然绝迹,再过两个月,中原各国也很少穿鲁绨了。

 

十个月后,管仲再派人去鲁国考察,发现鲁国已经陷入了粮食极度紧缺的窘境之中,百姓饥贫,民不聊生,鲁绨堆积如山变成废物,丝织厂大批倒闭,鲁庄公什么税都收不上来了,政府财政赤字疯狂暴涨,庄公无奈,只得赶紧命令百姓改种粮食,但短时间内粮食根本无法收成,结果鲁国的粮价竟然暴涨到一千钱,是齐国粮价的一百倍。齐国的商人趁机到鲁国高价出售齐国粮食,将鲁国之前卖鲁绨赚到的钱,加倍赚了回去。

 

至此,鲁国农业完蛋,经济崩溃,百姓无法生存只得逃亡,两年后,鲁国民众有十分之六跑到了齐国。齐国人口大增,越发强盛,而鲁国国将不国矣!

 

齐桓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683年,鲁庄公被迫归顺齐国,桓公恩赐了他一些粮食,让鲁国勉强渡过难关。这就是鲁国退出春秋大国行列的一个转折点,十余年后鲁庄公去世,三桓作乱,鲁国进一步衰弱,就基本上沦为中小诸侯了。而齐国则进一步强大,此后还依样画葫芦,用这种方法打败了强大的楚国和宋国,这就叫杀敌不见血,灭国不用刀,只要让齐国的商品填满了各国的市场,则天下尽在管仲的掌中。

 

 

 





赞 0 点击查看原文
下一篇:88蓝田雨:八月做个合格的蓝网军人
最新产品推荐
同济现货|古方益养本草粉  特膳 祛湿健脾

同济现货|古方益养本草粉 特膳 祛湿健脾

孕妇营养补充奶粉

孕妇营养补充奶粉

鹿茸参景天胶囊

鹿茸参景天胶囊

2-氧代戊二酸(AKG)片  厦门特膳厂家 特殊膳食AKG片

2-氧代戊二酸(AKG)片 厦门特膳厂家 特殊膳食AKG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