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名人-:齐国齐威王(蓝网小课堂 321)
2023-08-11 88蓝保健品招商网
齐威王可以说是战国时代田齐王朝最伟大的君主,就算是春秋时代的姜齐君主,也只有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能与之媲美。齐桓与齐威时代,是齐国八百年历史中独二无三的黄金时代。
齐威王(前378年-前320年),妫姓,田氏,名因齐,一名婴齐,齐桓公田午之子,战国时齐国国君。
齐威王初好淫乐,委政卿大夫,致朝政荒怠,诸侯并侵。后起而图治,赏罚分明。赏即墨大夫,烹阿大夫。
先后任邹忌、田婴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虚心纳谏,国力渐强。
齐威王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其在位时期,针对卿大夫专权、国力不强的问题,进行改革修治,严明法制、选贤任能,并能做到赏罚分明,因此齐国国力日渐强大。
齐威王还进一步扩建了稷下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使得学术氛围浓厚。当时,儒、道、名、法、墨、阴阳、小说、纵横、兵家等各学派聚集一堂,围绕礼法、王霸、义利等话题,展开辩论,相互吸收,共同发展,世称“百家争鸣”。
一、人物生平
1、继位初期
齐桓公六年(公元前357年),齐桓公去世,田因齐继位,是为齐威王。同年,原吕氏齐国国君齐康公去世,绝子无后,俸邑都归于田氏齐国所有。
齐威王元年(公元前356年),韩、赵、魏三国趁齐国国丧之机,出兵攻打齐国的灵丘。齐威王在平陆与赵、宋会晤。
齐威王二年(公元前355年)邹忌借讲琴理谈治国方法,指出了上下一致.国家才会昌盛的道理,还劝威王不要再沉溺于酒色歌舞,要广招人才,发展生产,操练兵马。齐威王幡然悔悟,拜邹忌为相。
2、桂陵之战
齐威王三年(公元前354年),邹忌被封为成侯,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省长垣县),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派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
齐威王四年(公元前353年),赵国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商议,邹忌反对救援,而段干朋则建议齐威王分兵一路向南攻打襄陵(今河南省睢县)来疲劳魏军,然后趁魏军攻破邯郸后救援赵国,这样既救援了赵国,又同时削弱了魏、赵两国。
齐威王采纳段干朋的建议,兵分两路,一路齐军围攻魏国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孙膑率领救援赵国。
齐军兵分两路,一路与宋国景敌、卫国公孙仓所率部队会合,围攻魏国的襄陵。 一路由田忌、孙膑率领救援赵国。齐威王打算让孙膑担任主将,但孙膑以遭受过酷刑、身体有残疾为由拒绝。齐威王于是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让坐在带着蓬帐的车子中出谋划策。 十月,齐军取得桂陵之战的胜利。
3、励精图治
齐威王六年(公元前351年),齐威王开始贪图玩乐,不理政事,同年,鲁国攻打齐国,进入阳关。同年,韩、赵、魏三国再次攻打齐国,直到博陵。齐威王七年(公元前350年),卫国攻打齐国,占领齐国的薛陵。齐筑长城。齐威王九年(公元前348年),赵国攻打齐国,占领齐国的甄城。
齐威王九年(公元前348年),齐威王听了姬妾虞姬谏言,开始励精图治。重用即墨大夫,烹杀佞臣阿大夫以及其他佞臣。 齐威王率领各诸侯国去朝见周天子。当时的周王室又贫穷又衰弱,诸侯们都没去朝见,只有齐国朝见他。天下人都认为齐威王是贤君。 齐威王十一年(公元前346年),大夫牟辛举荐人才不当,齐威王将其处死。
齐威王十三年(公元前344年),齐威王拜访秦国。
齐威王十六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最终败魏于马陵,杀魏将庞涓。
马陵之战中的大获全胜, 并援救了赵韩两国,使得其威望上升,挟战胜之威,齐国力量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称霸东方。
4、徐州相王
齐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4年),齐威王与赵肃侯在平陆会晤。
同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惠王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今山东滕县东南)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于是也承认魏的王号,惠王并改此年为后元年,史称”徐州相王”。
齐威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33年),齐威王与魏惠王在郊外会猎。魏惠王与齐威王比宝,齐威王却以人才比喻宝物。魏惠王惭愧,不欢而去。
5、人物晚年
齐威王三十四年(公元前323年),秦国想要入侵齐国,双方在桑丘交战,虽然齐威王的近臣多次称齐国主将匡章会背叛。但齐威王说匡章是个孝顺父亲的人,连死去的父亲都不敢忤逆,会背叛活着的君主吗?坚持让匡章出战,于是齐军最终击败秦军,获得桑丘之战的胜利。
齐威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20年),齐威王去世,享年59岁,其子田辟彊继位,是为齐宣王。
二、为政举措
1、积极纳谏
除接受淳于髡一鸣惊人的劝谏外,他还接受了平民琴师邹忌的进谏。邹忌借讲琴理谈治国方法,指出了上下一致.国家才会昌盛的道理,还劝威王不要再沉溺于酒色歌舞,要广招人才,发展生产,操练兵马。齐威王幡然悔悟,拜邹忌为相。
2、整顿吏治
齐威王经过调查,召集七十二名地方官到朝廷,用烹刑诛杀了没有政绩、只知贿赂收买朝廷官员求得赞誉的阿大夫以及接受贿赂的官吏,又奖励给虽在朝廷内倍受毁谤却政绩优秀的即墨大夫一万户的封邑。从此,齐国大臣都认真办事,诚实做人,再也不敢文过饰非。
3、重用人才
齐威王把人才提到国宝的高度来认识。齐威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33年),齐威王在与魏惠王“比宝”的谈话中,把大臣檀子、田朌、黔夫、种首比作“国宝”。他一面选宗室中有作为的人为官,如田忌做将军;一面又选拔大批门第寒微的人士委以重任,比如出身赘婿、受过髡刑且相貌丑陋的淳于髡、平民出身的邹忌、残疾人孙膑等。
4、广开言路
在邹忌劝谏下,齐威王悬赏纳谏,下令能当面指出国君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规劝国君的,给中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国君过失,给下赏。刚开始时,群臣前去进谏,朝廷门口、院子里每天像市场一样热闹。数日之后,进谏者一天天减少。一年之后,由于齐国政治得到彻底改善,人们想提意见却无意见可提了。
三、军事成就
齐威王很重视军事理论的建设。他让稷下先生们将古《司马法》与司马穰苴兵法合二为一,编辑成《司马穰苴兵法》。
四、轶事典故
1、驺忌子弹琴谏齐王
驺忌子凭弹琴的技艺谒见齐威王,齐威王喜欢他而让他住在王宫右室。不久,齐威王弹起琴,驺忌子推开门进来说:“琴弹得真好啊!”齐威王勃然不悦,放下琴按着剑说:“先生刚被留下,没有深察情况,怎么知道我琴弹得好呢?”驺忌子说:“那大弦浑厚而且像春天般和暖,象征着君王;那小弦明晰而且清亮,象征着国相;手指控弦很紧,而又很舒缓地放开,象征着政令;和谐的声音,高低相辅相成,回旋曲折而不互相干扰,象征着四时:我因此知道您的琴弹得好。”齐威王说:“你很精通音律啊。”驺忌子说:“何止音律,大凡治理国家、安定人民的道理都寓含在音律之中。”齐威王又勃然不悦说:“要是谈到五音调配成律的道理,确实没有人赶得上先生。至于治理国家、安定人民,又跟丝竹管弦有什么关系呢?”驺忌子说:“那大弦浑厚而似春天般温暖,是国君;那小弦明晰而清亮,是相国;控弦紧而又舒缓地放开,是政令;和谐而鸣,高低相成,回旋曲折而不干扰,是四时。声音往复而不紊乱,是政治清明;上下前后连接沟通,是延续国祚不致灭亡:所以说琴声调和则国家治理。治理国家,安定人民,没有比五音的道理更加明白的。”齐威王说:“讲得好啊。”
2、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曾问妻、妾、客自己和徐公谁比较美,诸人都说邹忌比较美。但邹忌在见过徐公后却自愧不如,回家深思后向齐威王上奏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王后嫔妃和亲信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满朝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大王,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发布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诫寡人的,得中等奖励;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寡人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命令刚刚下达时,大臣们都来进谏,宫廷里像集市一样人来人往;几个月以后,有时候间或有人进言;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和魏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表示敬意。就这样,齐国因内政修明,威服了别的国家
3、齐威王比宝
齐威王二十四年,齐王与魏王在郊外一起打猎。魏王问道:“大王也有宝物吗?”威王说:“没有。”魏王说:“像我这样小的国家,也还有能照亮前后各十二辆车的直径一寸的十颗夜明珠,齐国这样的万乘之国怎么能没有宝物呢?”威王说:“我当作宝物的与大王不同。我有个大臣叫檀子的,派他镇南城,楚国人就不敢向东方侵犯掠夺,泗水之滨的十二诸侯都来朝拜。我有个大臣叫盼子的,派他镇守高唐,赵国人就不敢到东边的黄河里捕鱼。我有个官吏叫黔夫的,派他镇守徐州,燕国人就到北门祭祀,赵国人就到西门来祭祀,以求神灵保佑不受攻伐,搬家去追随他的有七千多家。我有个大臣叫种首的,派他戒备盗贼,结果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这些都将光照千里,岂只是十二辆车呢!”魏惠王心中惭愧,败兴离去。
4、齐威王烹阿大夫
齐威王自继位以来,不理国政,政事交付给卿相大夫,九年之中,诸侯都来攻打齐国,使齐国民不聊生。此时齐威王召来即墨(今山东平度)大夫而对他说:“自从您作即墨大夫以来,每天都有人来说您的坏话。但是我派人去巡视即墨,田地都已开垦,百姓衣食丰足,官府中没有堆积滞留的公务,东方因而得以安定。这是因为您不会讨好我左右身边的人以博求名誉的缘故啊。”封给他一万户的食邑。
齐威王又召来阿城大夫而对他说:“自从您治理阿城以来,赞誉您的话每天都能听到。然而我派人去视察阿城,田野没被垦治,百姓生活贫苦。往日赵国进攻甄城,您不去救援。卫国攻取薛城,您不闻不问。这是因为您用钱重贿我左右身边的人以索取名誉的缘故啊!”
当天,齐威王烹杀阿城大夫,齐威王身边曾经赞誉过阿城大夫的人都一并烹杀。于是,齐威王发兵向西攻打赵国、卫国,在浊泽打败魏军并包围魏惠王。魏惠王请求献上观城以求和解,赵国也归还齐国长城。于是齐国百姓大为震惊,人人都不敢文过饰非,尽力表现出忠诚。齐国得到大治,诸侯闻讯,二十多年没有人敢于出兵侵犯齐国。
五、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让诸子百家走向高潮名垂千古的稷下学宫,规模人数时间令后世惊叹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也是中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 始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稷门附近。
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在此期间,学术著作相继问世。有《宋子》、《田子》、《蜗子》、《捷子》等,今已亡佚。另《管子》、《晏子春秋》、《司马法》、《周官》等书之编撰,亦有稷下之士的参与。由于不少人是善于把学术和政治结合起来游说当权者的能手,故在宣王时受上大夫称号之稷下士多达七十六人。
稷下学宫的存在,曾为当时段“百家争鸣”开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
1、信息简介
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孟轲)、淳于髡、邹子(邹衍)、田骈、慎子(慎到)、申子(申不害)、接子、季真、涓子(环渊)、彭蒙、尹文子(尹文)、田巴、儿说、鲁连子(鲁仲连)、驺子(驺奭)、荀子(荀况)等。
尤其是荀子,曾经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
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成为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更为可贵的是,当时齐国统治者采取了十分优礼的态度,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不任职而论国事”(《盐铁论·论儒》)。因此,稷下学宫是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质,它既是一个官办的学术机构,又是一个官办的政治顾问团体。
稷下学宫的学术博大精深,包含了当时各家各派的思想。就儒学而言,曾在稷下学宫中有影响的儒家学者,有孟子。《盐铁论·论儒》中记:“齐宣王褒儒尊学,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论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现代学者钱穆认为这段史料不可靠,孟子不是“稷下先生”(参见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孟子不列稷下考》)但有不少学者不同意钱穆的观点。不管孟子是不是稷下先生,可以确定的是,孟子长期居齐,他的思想颇受稷下学者的影响。
荀子,则是稷下学宫的最后一个大师。荀子曾三出三进于稷下,历时数十载,并曾三为祭酒主持学宫的工作,形成为有别于邹鲁儒学的学说。正由于此,所以历代儒者才那样冷遇荀子,把他排除于儒家道统之外,甚至说他“才高学陋”,“不见圣贤”(程颐)。就连苏轼也说他“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 ”(《荀卿论》)。所谓“异说”即指荀子背离了孔孟儒学的真传而走入异端他途;所谓“高论”即指他融会礼法,创立自己的新学派。
2、学宫创建
稷下学宫创建于齐威王初年,是齐威王变法改革的产物。齐威王是田齐桓公的儿子,据《竹书纪年》推算,他于公元前356—公元前321年在位,共在位36年。齐威王初即位时,喜好声色,饮酒作乐,常常通宵达旦而不理朝政。但很快在邹忌、淳于髡的劝谏下振作起来,决心改变齐国的现状,进行变法改革。
齐威王是个有雄心壮志的国君,他以“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精神,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变法改革。他从考核官吏,赏罚分明,树立清廉的风气入手,烹了阿大夫,封赏了即墨大夫,并“谨修法律”,实行法治。他还广开言路,奖励批评,从而揭露弊政,以便于改革;重视人才,选贤任能;加强边防,积极奋战。齐威王不以珠玉为宝,而以人才为宝。戍守边防的田忌、檀子、黔夫等都能独当一面。而且用人不受宗室血缘关系的限制,往往破格提拔。邹忌出身为布衣之士,孙膑是从魏国逃来的“刑余之人”,淳于髡本是髡钳家奴,为赘婿,都被委以重任,位在上大夫之列。
稷下学宫的创建当是齐威王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徐干《中论·亡国篇》说:“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这里所说的“齐桓公”,很可能是齐威王之误。因此,郭沫若曾经认为徐干创作的《中论·亡国篇》中的齐桓公即齐威王,不是没有道理的。
3、存在时期
战国时期,齐国是东方大国,鲁国不但弱小,而且很快就灭亡了。战国时期齐国的文化圣地就是稷下学宫。它基本与田齐政权相始终,随着秦灭齐而消亡,历时大约一百五十年,随着稷下学宫的消亡,稷下之学开始流散六国。
4、创设条件
齐国本是周朝开国大臣姜子牙的封地,姜齐奉行尊贤尚功的国策,很快开发成为强国,春秋时期,一度成为霸主。到公元前386年,失去社会支持的姜氏失去政权,经过几代努力而获得齐国上下广泛支持的田氏,取代姜氏,田和成为齐国君主,日渐衰微的周王朝及其封国都对此表示承认,这一事件被称为田氏代齐。王族换了,国家依然兴盛, 对于这次“篡位”,一直以来很少听到批评的声音,甚至很少有人以“篡位”称呼此事。对此庄子有句辛辣的评论道:“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见《庄子·外篇·胠箧第十》)
田齐的第四代国君齐威王,为聚集人才,在齐国国都临淄西门外创建稷下学宫,将学者封为“大夫”。学宫延续至末代齐王田建时期方才衰弱。这个学宫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才消失,与田齐政权存在时间基本一致。
5、功能
稷下学宫是齐国君主咨询问政及稷下学者议论国事的场所。齐国执政者不惜财力物力创办稷下学宫,实行各种优惠政策,招揽天下有识之士,其根本目的就是利用天下贤士的谋略智慧,为其完成富国强兵、争雄天下的政治目标。因为他们懂得“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说苑·尊贤》)的道理。
而被稷下吸引来的稷下学者都有着积极参与现实的功业思想,他们高议阔论、竞相献策,期望自己的政治主张被齐国执政者所接受、采纳。《新序·杂事》说:“稷下学者喜议政事。”《史记·孟荀列传》说:“自邹衍与齐之稷下学者……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
齐王向稷下学者咨询国事、天下事,使得稷下学者发挥了智囊团的作用,稷下学宫也因此成为一个政治咨询中心。例如,淳于髡曾用隐语谏威王,使之戒“长夜之饮”,从消极悲观中振作起来,亲理国政,奋发图强;他又以“微言”说齐相邹忌,敦促其变法革新。齐宣王与孟子曾多次讨论政事,探求统一天下的途径。王斗曾直面批评宣王“好马”、“好狗”、“好酒”,独不“好士”,直到宣王认错、改错为止,“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战国策·齐策四》)。这些都显示了稷下学宫的政治功能。稷下学者进言,齐王纳言,是稷下学宫作为政治咨询中心的一大特色。
6、教育
稷下学宫又具有培养人才,传播文化知识的性质,被后人称为“田氏封建政权兴办的大学堂”,“齐国的最高学府”,其在教育史上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稷下学宫具有后世大学的基本要素,是以教育功能为主体,兼具学术研讨争鸣及为现实政治服务功能的高等教育大学堂。稷下学宫绝不是历史上官学的复归,而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变革中重生:使官、私学结合,让官学走出官府,成为社会之大学;变“政教合一”为政教结合,提升了大学为国家政治服务的内涵;稷下学术的交流、发展,创新、突破,哲学大师的不断成长和涌现,使其真正具有了后世所说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本质属性。稷下学宫在继承、发展了孔子私学的本质属性和诸多优势的同时,对私学的创新、超越展现 在:变一人之教为大师云集的众人之教;变一家之学为百家之学的传承与争鸣;变传授历史知识为主为研究现实、面向未来为主;由个体私学向私学教育联合体性质的实体发展。并以国办官学的形式,积极主动地影响和导引了战国私学的发展方向。 [5]
作为教育功能,与后代学校相比,它既有一般学校的特点,又有历史的独特性。稷下学宫具有一般学校的性质和活动特点。首先学宫具有规模宏大的校舍条件,“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崇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正说明校舍建在交通要道,并且相当宏伟壮观。其次,有众多的师生在开展较正规的教学活动。《战国策》载田骈有“徒百人”,《孟子》记载孟子出行“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稷下最为前辈的学者淳于髡也有“诸弟子三千人”之称(《太平寰宇记》引《史记》)。宣王时,稷下的师生数量多达“数百千人”。由此可见师生人数之众。如此师生济济一堂,定期举行教学活动,再次,稷下学宫有较严格的规章制度。根据郭沫若的考定:《管子·弟子职》篇当是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里面从饮食起居到衣着服饰,从课堂纪律到课后复习,从尊敬老师到品德修养,都规定得详细严格。从此,可见当年稷下学宫的规章制度也是健全、严格的。
学宫具有独特的教育特点。游学是其教学方式之一。学生可以自由来稷下寻师求学;老师可以在稷下招生讲学,即容许有学与教两个方面的充分自由。这些游学方式的施行,就使学士们开阔了眼界,打破了私学界限,思想兼容并包,促进了各种学说的发展和新学说的创立,大大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和成长。稷下学宫便成为教育人才的中心。
7、学术
稷下学者总是针对当时的热点问题阐述政见。他们学识渊博,长于分析问题,在表述上旁征博引,穷尽事理,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学术性。同时,由于稷下学者学派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异,而会竞长论短,争论不已。最终促进了稷下学宫在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局面的形成,使稷下成为当时发展学术、繁荣学术的中心。
在学术上,稷下学宫具有兼容百家之学,多元思想并立,各家平等共存,学术自由,相互争鸣,彼此吸收融合等多方面的特点。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荟萃的中心有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五行家、纵横家、道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都曾活跃在稷下舞台上。稷下学者因政治倾向、地域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差异,各有自己的思想体系,从而使稷下学宫形成了思想多元化的格局。在这种形势下,稷下各家为求得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相互间展开论争,使稷下学宫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在论争中,不仅充分展示了各自的理论优势,而且使学者们也认识到各自的理论弱点,促使他们不断吸收新思想,修正、完善、发展自己的学说。论争促进了不同学术见解的思想渗透和融合。
8、性质特点
稷下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人们称稷下学宫的学者为稷下先生,随其门徒,被誉为稷下学士。
齐威王即位,为革新政治,选贤任能,广开言路,进一步扩建了稷下学宫。齐宣王时期,采取了更加开明的政策,“趋士”、“贵士”、“好士”,稷下学宫的规模和成就达到顶峰(滥竽充数这个典故就和齐宣王有关)。齐宣王对稷下学宫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四方游士、各国学者纷至沓来,“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儒、名、法、墨、阴阳、道、小说、纵横、兵家、农家等各家学派林立,学者们聚集一堂,围绕着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礼法、王霸、义利等话题,展开辩论,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稷下学宫达到鼎盛。世称“百家争鸣”。对此,司马光在《稷下赋》中说:“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然而,齐闵王后期,不听谏言,邹衍很快离开齐国去了燕国,随后,齐几乎为燕将乐毅攻灭。齐襄王时期,齐国重建,虽然努力发展稷下学宫,但是稷下学宫仍然没有能够恢复到鼎盛时期的面貌。
至齐襄王的儿子齐王建即位,稷下学宫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随着齐的灭亡而消失。
稷下学宫的性质
①稷下学宫是一所由齐国官家出资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始终不改变养士、用士的基本目的。从其主办者和办学目的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
②稷下学宫是由养士制度发展演变而成的教育机构,它保持了充分尊重士人之讲学,不加干涉与限制的风范,其教学与学术自由,体现出私学的性质。
③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的特点
①学术自由,表现 在——稷下学宫“不治而议论”,拥有相当的独立和自由;来者不拒,包容百家;欢迎游学,来去自由,表现 在——学术论辩,相互争鸣及吸取。
②待遇优厚,包括给予“不治而议论”的政治待遇及优厚的物质待遇。
9、孟子和稷下
孟子约生于公元前390年,此时已43岁,学成之后,以孔子嫡传自居,听说齐威王招贤,就想依靠齐威王推行其“仁政”主张。于是由邹子第一次到齐都临淄,成为最早的一批稷下先生。
孟子在齐并未得到齐威王的重视;孟子与稷下先生淳于髡颇不相得,受其讥讽。有“男女授受不亲”的辩论(《孟子·离娄上》),又被齐人议论。孟子说:“我无官守,我无言责,则吾之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孟子·公孙丑下》)可见孟子第一次游齐的初期在稷下学宫未能获得重要地位,在齐并不得志。由此也反映出稷下之学并非以儒学为主。但是它又不完全排除儒学。孟子在稷下仍有容身之地,只不过受到一般待遇罢了。
不过,孟子还是积极从事政治活动的。比如,他让大夫谏齐威王,威王不听,于是辞职。孟子又与匡章交游,使齐威王改变了认为匡章不孝的看法,后来威王用匡章为将,打败秦国(公元前335年)。并“兼金一百”以示特殊优惠,但孟子却以“未有处”而不受(《孟子·公孙丑下》)。此时孟子在稷下学宫虽无显赫地位,但他在那儿呆的时间并不短。孟子为什么在三年之丧返齐后又离开稷下学宫呢?从齐宣王时“稷下学士复盛”来看,大概在齐威王后期,孟子已无落脚之处,此时又听说宋偃王将行“王政”,故孟子去齐至宋(约在公元前323年)。
孟子在齐宣王时第二次到稷下学宫:
孟子在游历宋、薛、鲁、滕、魏之后,在齐宣王时,再次来到稷下学宫。《盐铁论·论儒篇》说:“齐宣王褒儒尊学,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可见孟子在齐宣王复兴稷下学时再度游齐是毫无疑问的。
孟子第二次到稷下之前,名声早已很大,有“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孟子·滕文公下》)了。因此,他一到稷下学宫就受到齐宣王的尊敬,并为齐卿(《孟子·公孙丑下》),与在齐威王时他初次到稷下所受的冷遇是大不相同了。其地位似乎有所变化,得到了客卿的待遇。
10、历史地位
从稷下学宫的施行方针及其成果意义来看,稷下学宫完全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真正的第一所大学,第一所学术思想自由学科林立的高等学府。作为战国时期学术中心与教育中心的稷下学宫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游学为主,来去自由;各家并立,平等共存;百家争鸣,自由辩论;相互吸收,融合发展。在战国时期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文化土壤中,稷下学宫集智囊机构、学术中心、教育中心于一体。稷下学宫的多重功能是有机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其政治功能是以学术活动和教育活动为基础实现的,而其学说功能又是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和通过教育的实践活动来传播和实现的。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重要阵地,是中华文化兴盛发展的典型代表。由此形成的稷下学术精神,主要表现为:关注现实、明道救世的务实精神,兼容并包、相互交融的自由精神,彰显个性、实现价值的主体精神,以人为本、重视民生的民本精神,尊道贵德、礼法并重的和谐精神等。稷下学术精神在中华文化精神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它不仅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兴盛繁荣,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