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晚唐~牛僧孺(蓝网小课堂 552)
2025-05-28 88蓝保健品招商网
牛僧孺(779年-848年),字思黯,唐朝中晚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牛李党争中“牛党”领袖之一。出身陇西牛氏,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进士及第,后以贤良方正科对策第一入仕,历经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五朝,官至宰相(同平章事),封奇章郡公。
一、主要经历:
1、早年仕途:
805年中进士后,任伊阙尉、监察御史等职。因在宪宗朝的对策中直言批评时政,触怒权贵李吉甫(李德裕之父),一度被贬,但也因此声名鹊起。
穆宗朝(821年)升任御史中丞,整顿吏治,主张宽刑简政。
2、拜相与政绩:
敬宗宝历元年(825年)首次拜相,主张与藩镇妥协,反对用兵,提倡“守静”政策。
文宗大和四年(830年)再任宰相,与李宗闵结党,排挤李德裕一派,形成“牛李党争”局面。任内曾奏请取消边军冗员,减轻财政负担。
3、地方任职:
多次出任节度使,如武昌军节度使(治鄂州)、淮南节度使等,在地方颇有治绩,尤以淮南任内整顿漕运、改善民生著称。
武宗朝(841年后)因李德裕当政,牛僧孺被贬为循州长史,宣宗即位后平反,晚年卒于洛阳。
二、文学成就:
工诗文,与白居易、刘禹锡交好,作品多散佚,今存《玄怪录》(又名《幽怪录》),是唐代传奇小说集代表作之一,开志怪小说新风。
三、总评
牛僧孺是唐后期政坛的核心人物之一,其一生贯穿了中晚唐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党争激烈的时代。作为“牛党”领袖,他与李德裕的政争持续数十年,加剧了朝政内耗,但个人在地方施政中展现务实能力,尤其在财政和吏治上有所建树。其政治主张偏向保守,主张绥靖藩镇,与李党的强硬路线形成对比,后世对其评价常因党争立场而两极分化。
在文化领域,《玄怪录》的创作体现了唐代士人的想象力与文学趣味,对后世小说影响深远。总体而言,牛僧孺是集政治家、文学家于一身的复杂人物,其生平既反映了唐朝衰朽期的政治困境,也展现了士大夫在乱世中的多维面貌。